
市考核办关于改进和完善全市考核工作调研报告
为不断提高考核工作质效,以高质量考核助推高质量发展。市考核办对全市考核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经认真分析研判,就改进和完善考核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考核是个筐,都在往里装”——考核内容繁多
“越考越多”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指标体系不断扩容。从2019年起,在考核经济社会发展、_建设、专项工作等指标的基础上,先后增加负面清单指标、重点工作加减分项目,使得考核内容面面俱到、考核指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指标数量不降反增。2019年、2020年、2021年下达县(市、区)考核指标平均数量为x个、x个、x个,其中负面清单指标数量为x个、x个、x个。因考核指标不断增多,目标任务考核分值从2020年的100分增加至2021年的150分,计分方式需三次加权计算,导致考核程序复杂、工作量增大。
(二)“上下一般粗”“鞭打快牛”——任务设定不够精准
一是对指标支撑性、精准度评估不到位。近年来,省考实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我市尚未配套建立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市对县(市、区)考核指标能否全面支撑高质量发展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缺乏科学评估,指标设定一定程度存在“两张皮”问题。如省上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指标,市级尚未建立该指标统计体系,对县(市、区)考核仍然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进行代替。二是任务设定不够科学。部分市级职能部门分解指标任务分析研判不够,存在“一刀切”和“鞭打快牛”现象。如2021年、2022年,下达x、x、x、x、x 5个县(市、区)GDP增速分别为9%、7.5%,x、x、x、x、x 5个县GDP增速分别为8%、7%,经济体量较大的县(市、区)增速明显高于体量偏小的县。又如“净增市场主体户数”等指标逐年以较大增速增加任务,个别县达到平均3户家庭中有1户市场主体,有违经济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城市创建包抓等中心工作,大单位和小单位指标任务、分值权重都一样,小单位反映任务重、难以招架。三是指标质量有待提高。市直部门职能工作任务由各部门根据职责职能、年度重点任务自行申报,虽然经分管市级领导审核把关,但“低报高超”“避重就轻”问题仍然突出。多数部门设置“启动某项工作”“开展某项活动”“推进某项建设”“做好会议服务保障”等笼统抽象的指标,难以衡量完成质效。县(市、区)考核指标共性多、个性少,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推动区域差异发展、错位发展。
仅展示991字,全文共477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