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入党故事(完整版)

写作素材

1922年9月的上海,阴雨连绵。法国籍邮轮“安吉尔斯”号汽笛一声长鸣,缓缓离开上海,驶向遥远的大洋彼岸。船上一个魁梧的汉子,凭栏远望,心潮澎湃。他即将离开祖国,去万里之外的欧洲,寻找中国_。这个人就是朱德。此时,他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川滇名将了。那么,朱德为什么不在国内入党,而要急切地去欧洲寻找_组织呢?他又将经历什么样的入党之路呢?

志士恨无穷 孤身走西东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西麓李家湾一个贫穷的佃农家庭。像旧社会许多穷人的家庭一样,朱家人口多,负担重,家境难。朱德的父母共生育了13个孩子,由于贫穷,只养活了8个,朱德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出生后,父母怕孩子养不大,按当地风俗,给他取了一个“贱名”:“狗娃子”。朱德的出世,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欢乐,因为,全家辛辛苦苦,终年劳累的全部劳动所得,交了租后,所剩无几,连维持一家人的生存都很困难。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多一份压力。他的父亲朱世林哀叹:“唉!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奶奶倒是乐滋滋地说:“这娃娃长得粗眉大眼,一派福相呢。好好养着他吧,没准儿日后能成大气候哩!”朱德5岁时,就开始帮助家人干一些杂活。当时,一些外来的手艺人在劳作休息,特别是饮酒时,总喜欢和当地人围坐在一起,神侃一通。太平天国英雄们的故事,是他们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年幼的朱德,最爱听他们讲故事,对农民起义的领袖们充满了同情与敬仰。他从懂事起,就目睹了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一家人整年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换来的粮食,一担一担地被送到地主的粮仓里。剩下的一点稻谷,只能拿去换红薯、玉米等杂粮。吃的青菜,经常不放油,只是用清水煮熟,蘸一点劣质的黑硝盐。全家男女老少穿的衣服,没有一件不带补丁。每次地主上山避暑或是进城看戏,还要朱家出人抬滑竿。

仅展示761字,全文共9998

请登录后继续
最近上新
团市委深入贯彻__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评估报告

系统梳理成效、直面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全市共青团系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以优良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深入贯彻__精神学习教育心得体会(2篇)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将“严”的基调、“实”的作风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自觉强党性正作风守纪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审计力量。

全区学习教育查摆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情况作汇报

秉持严实标准,精准施策、全面对照、立行立改、标本兼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精神,下大力气纠治各类顽瘴痼疾,以整改整治的扎实成效,推动学习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贯彻落实__精神学习教育整改整治工作成效经验交流材料(3篇)

在此基础上,我院聚焦“靶向施治、建章立制、服务群众、警示教育”四个关键环节,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为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作风保障。

违反__精神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情况总结(2篇)

制定印发《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通过自查自纠与集中整治相结合,聚焦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执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